查看原文
其他

有信任,才有贵人

冯唐 2022-07-11


周显王二十九年(公元前340年),商鞅向秦孝公提议,是时候了,咱们去打魏国!大家知道,秦国在中国的西北,离中原相当远,穆公以来,秦国一直有东出的愿望,我要坐主桌,我要出来耍,我要逐鹿中原!而魏国恰恰是挡在秦国东出之路上,对于商鞅的建议,秦孝公欣然应允。于是,商鞅带领秦国军队和魏国打了第一仗,第一个大战。这场战争发生了什么?《资治通鉴》是这么说的:

军既相距,卫鞅遗公子卬书曰:“吾始与公子欢,今俱为两国将,不忍相攻,可与公子面相见盟,乐饮而罢兵,以安秦、魏之民。”

两军对阵,卫鞅给公子卬一封信:我开始跟你关系很好,今天我们各为其主,各为一个国家的大将,我不忍心去打你。咱们见面写下盟书,喝一顿,不打了。这样,秦国、魏国老百姓就有福了。

公子卬以为然,乃相与会。盟已,饮,而卫鞅伏甲士,袭虏公子卬,因攻魏师,大破之。

公子卬被商鞅这番话打动了,认可商鞅说的主要意见,然后就跟商鞅相会了。结盟之后,喝!喝一顿!而商鞅安排士兵就把公子卬抓了。抓完公子卬之后,展开大军大攻魏师,魏国军队大败,群龙无首,大军无将,魏国军队大败。


问题来了,你要是商鞅,你会这么做吗?说一番话,没有守信,背信弃义。我想来想去之后,我的答案是——我不会做,我不会使诈,我不会背信弃义。其实并不是说我有多高尚,而是从成事、成事学的角度,我不认为商鞅对于公子卬的做法是属于我们的“德”的范畴,而是“失德”“缺德”的范畴。

当然,我也能感觉到巨大的诱惑。第一仗,虽然内心很笃定秦国能赢,但是战场风云突变,任何一个小的事件,都有可能决定战争的走向。商鞅也不是以武功著名,商鞅骨子里还是一个政客,还是一个管理国家的人,带兵打仗不是他最强项,我想他内心是有慌乱的,特别是这是他第一场大仗,不得不胜的大仗。另外,战争是残酷的,能少伤亡,能在少伤亡的前提下,还能取得一样的战果,为什么不呢?

所以说,从刚才说的那几点,无论是不能输,无论是自己经验少,无论是战场上变数很大,等等,我都能感到,如果我是商鞅,我也会动心,我也有冲动去使诈。但是我为什么坚决地反对,我也确定我在那个时候,即使我坐商鞅的位置,我也不使诈?


虽然我理解人性之恶,但是我也相信人性里有善、人性里有信。“德”有度,“失德”也是有度的。一旦使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之后很容易让使诈成为你的一种习惯,做了一次就有第二次。

因为你使诈,你成功了,那在你的体系之内,大家就都会把使诈、失信当成一个特别值得推崇的事情。这种文化一旦形成,这种理念一旦形成,出现的巨大的对于成事的影响,就是你的效率会变得特别低;你要花很多时间确定你的一个同事、你的一个下属说的事情是不是真的,他是不是真的给出了实情,他是不是真的按他说的那样想。一旦这个现象出现,这个组织的效率一定是低的。

信任建立起来极难,建立之后又极容易被破坏。它像玻璃一样脆,像水晶一样难以掩饰。这也是成事中很大的一个痛点。没有信任,你很多事办不成,别人不信你,不给你资源,不给你时间,不给你机会。有了信任,我们才能去结交我们生命中的贵人,我们成事中的贵人;有了贵人相助,一起团结更多可以团结的人,我们就能变成一个成事的高手,共同把事情做成做好。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